艾灸是中醫養生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方法,并且有很多的作用。不過,要提醒大家的是艾灸一定要找準穴位,有3個穴位是不能艾灸的。下面就來一起了解了解艾灸的作用和禁忌都有哪些吧。 艾灸的4大養生作用
調和氣血:氣是生命之源,血為物質基礎,氣血充足、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;反之則發病。艾灸可補氣養血、疏理氣機,且可提升中氣以達養生保健的目的。
溫通經絡: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,經絡通暢則利于氣血運行及營養物質的輸布,若病邪侵及經絡導致其閉阻不通則會引發疾病。艾灸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,溫暖肌膚經脈,活血通絡,以達治療寒凝血滯、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之效。
調節陰陽: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,而陰陽失衡就會發病,艾灸能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恢復平衡。
扶正祛邪: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,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體正氣,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。
那么,有哪些穴位是不能艾灸的呢? 3大穴位不宜艾灸
乳中穴:雖然乳中穴禁忌針灸,但在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尚有關于本穴刺灸的記述。如:晉代的《肘后備急方》載:治卒癲“可灸三壯”;又如:《銅人針灸腧穴圖經》提到:“可微刺三分”。表明亦非絕對禁忌。但現代已未見灸刺的報道,僅作為定穴的一種標志。
腦戶:本穴禁針,最早記載見于《針灸甲乙經》,而禁灸一說,則至清代才出現。腦戶,為督脈穴,穴近枕骨大孔,可能是古人在針灸過程中曾發生過意外的原因之一。
魚際穴:該穴的禁針提法,首見于《素問·刺禁》:“刺手魚腹,內陷為腫”;禁灸,則見于《醫學入門》一書。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幾種。
最后,再來看看艾灸后的5癥狀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吧。 艾灸后的5大癥狀
有麻感、穴位冒寒氣。
灸后膝蓋處有向外冒風感或發麻感;還有艾灸命門穴或肚臍是涌泉穴發涼,屬風邪外排或寒濕氣外排現象。
紅白相間斑點。如果灸
|